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信用平台 > 信息发布 >

    信用经济(五)

    连载二十七】
    信用经济(五)
     
    (二)银行信用经济
    1、银行信用经济的含义
    (1)一方面,是以银行信用为方式,通过银行业务在经济领域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一种经济形态。
    (2)另一方面,银行信用经济反映了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与其他社会信用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
    (3)银行信用的表现形式: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发行货币,以及现代银行的表外业务,等等。
    2、银行信用的特点(图示)
     
     
     
    3、银行信用经济的典型信用工具
    (1)银行票据。是银行签发或承诺由其承担付款义务的票据,现行的有三种。
    Δ.银行本票:银行本票是申请人将款项交存银行,由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本票按照其金额是否固定可分为不定额和定额及记名和不记名 。银行本票视同现金,多为同城范围内使用。
    Δ.银行汇票: 银行汇票是指由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汇票的出票银行为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办理银行汇票的银行。多用于办理异地转账结算和支取现金,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汇票有使用灵活、票随人到、兑现性强等特点,适用于先收款后发货或钱货两清的商品交易。
    Δ.银行支票:银行支票是银行的存款人签发给收款人办理结算或委托开户银行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票据。适用于同城各单位之间的商品交易、劳务供应及其他款项的结算。银行支票分为现金支票、转帐支票和普通支票。央行建设的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2007年6月25日起上线运行,结束了支票只能在同城范围内使用的历史。
    (2)信用证: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L/C),是指开证银行应申请人(买方)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在一定的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支付方式。
    信用证方式有三个特点:
    Δ.信用证是一项自足文件(self-sufficient instrument)。信用证不依附于买卖合同,银行在审单时强调的是信用证与基础贸易相分离的书面形式上的认证;
    Δ.信用证方式是纯单据业务(pure documentary transaction)。信用证是凭单付款,不以货物为准。只要单据相符,开证行就应无条件付款;
    Δ.开证银行负首要付款责任(primary liabilities for payment)。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它是银行的一种担保文件,开证银行对支付有首要付款的责任。
    4、商业信用经济和银行信用经济的关系(表式分析)

     
    比较项
     
     
    领域
    商业信用经济 银行信用经济
    联   系 商业信用广泛发展基础上产生了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的出现促使商业信用完善和发展;
    两者并存、互补、可转,融合衍生结构型金融产品。
         区     别 主体不同 工商企业之间 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与
    个人、企业、政府
    范围不同 与商品流转相对应 超出商品流转范畴
    期限和用途不同 限于流动资金短期融资 消费、生产、投资、建设等短期和长期融资
    规模依据不同 限于企业商业信用投放能力以及企业信用政策和决策 限于货币供给和信贷政策
    以及银行风控制度、政策
    5、我国银行信用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1)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后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信用经济发展过程中直接金融的作用等到释放,但目前乃至近几年内银行信贷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是我国新时代涉改的内容之一。
    有数据显示,“作为社会融资规模的最主要构成,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从2002年92%下降至2014年59%,而随着表外融资表内化,2018年1-8月占比重新回升至93%水平。相应地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占比经历了前期快速上升、近期缩减的过程。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M2分别反映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长期走势非常接近,而近期社会融资规模与M2增速不一致主要是金融去杠杆进程的体现。金融强监管、去杠杆的结果最初表现在M2增速上,从2017年5月起M2增速开始跌破10%,至今已超过一年,而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开始下降则是金融去杠杆的进一步表现,2018年1-8月社会融资规模中除了人民币贷款,其他融资几乎没有,表外融资的萎缩带动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降”。(注)
    (2)基础数据——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诞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货币当局、经济学家纷纷探究危机爆发的原因时,对金融统计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金融危机的一个原因是金融统计信息的缺失和统计制度的缺陷。根据人民银行领导的意见,我国可以吸取教训、另辟蹊径,探索从金融机构资产方研究编制新的金融统计指标,与货币供应量M2等金融机构负债方指标搭配使用。于是,2010年11月,遵照人民银行领导的指示,我组织调查统计司开始研究、编制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注)
    2010年我国首创社会融资规模指标,近年来社会融资规模已为社会各界广泛接受与应用,成为衡量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状况以及资金松紧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我国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的重要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指标。尽管信用观点诞生于西方国家,但是他们对此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直到我国首创了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实践中西方国家往往单一地关注负债端,因为资产端复杂度高且难以统计。由此导致的信息缺失进而监管不利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我国首创的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开国际先河,是我国为弥补统计信息缺口而努力探研和创新的结果,日渐被社会各界接受与应用,得到IMF、BIS等国际金融组织认可”。(注)
    注:摘自经济学家致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文章《社会融资规模成为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作者盛松成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推荐《社会融资规模的理论与实践》(作者:盛松成),深化认识信用经济的力著。
    下一篇:信用经济(六)

    发布于:2019-02-21

    上一篇:信用经济(四)

    下一篇: 信用经济(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