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下集十八,(总46期)】
信用信息交换机制(一)
信用信息供给和需求是发挥信用信息效用的基础,38至45期从理论和实践上给予了肯定。我国经济正处于由规模向质量发展的历史转折时期,信用制度建设也正由有与没有向有效转化,信用信息供给和需求已然存在,信用信息应用的普惠局面正在快速形成,关键在于信用信息交换的质量,效率源于质量,而良好的信用信息交换机制则是效率的保障。本期开始,从技术和政策两个层面阐述信用信息交换机制。
一、相关技术分析
(一)信用信息交换机制分析
信用信息的质量由公信力、针对性、正确性、合规性、标准化和供给源的稳定性等指标来衡量。良好的信用信息的质量有助于贷款和其他形式投资良性运行,公共征信体系和市场信用体系无一例外。所以,信用信息交换机制需要有效的公共政策供给和信息持续供给。下面从国外典型信用信息交换机制和国内CVL.金融创新产品系统的信息对接方案两个方面论述。
1、国外典型信用信息交换机制介绍
美国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实行私营模式,及通常所称市场征信模式。邓白氏公司占据美国企业信用信息90%市场,鉴于践约信用领域市场信用信息为主导,将邓白氏信用信息交换模式为国外典型模式顺理成章。本章节结合《征信体系和国际经济》(世界银行全球征信调研报告)相关内容展开分析。
(1)不同种类企业贷款的信用信息需求分析:
A、财务报表型放贷机构的贷款决策突出依据借款企业财务表测评的信用状况。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反映出的财务实力与获贷几率成正比,适合于财务报表信息丰富的大型企业或者超强小企业,通常由商业银行按传统方式操作。
B、资产支持型放贷机构的贷款决策注重应收账款和存货资产作为贷款抵押物的估值及其流动性。传统财务比例,不如以比率计算的抵押物价值重要,尽管25%的资产抵押贷款是由保理业务形式实现。提供资产支持型贷款的机构主要有企业财务公司和大中型商业银行的资产抵押贷款部门,二借款方一般是处于产业链中游企业。
C、关系型放贷机构的贷款决策依靠对与客户长期借贷关系中积累的软性定
性信息,诸如信用质量、企业家经营水平和可靠程度,换言之,贷款与否及利率高低取决于银行信贷员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相互信任程度。这类信贷技术适用于小型社区银行,而借款方一般是透明度不高的小型企业。
D、信用评分是统计学技术(常用的有逻辑回归和差异分析等)在企业贷款信用评估中的应用。过去四十多年中作为个人信贷业务的主要技术,近十多年来在商业信用中广泛应用,局限于(微型商业贷款)。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大型银行并逐步应用于小型银行。
E、商业信贷型贷款,机构凭借理解借款人的产品市场方面的信息优势,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贷款技术,且具有无可替代的微观作用和宏观效能。由于贷款与产品交易的对应效应,机构在贷款早起即可发现存在的问题,在借款人发生财务危机是比其他贷款机构更具有权益保障。
(2)正规信用信息交换机制的理论依据
国外典型信用信息交换,分为非正规的双边交换和多边交换形式。双边交换交换形式系一方同意另一方共享信息,一般为非正规的。多边交换通过公共征信系统或私营信息交换公司实现,交换广泛性须以正规为前提,而质量要求则是正规的充要条件。正规信用信息交换的前瞻性是显然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正规信用信息交换机制,是降低小企业信贷市场信息共享协调成本的唯一途径。
B、正规信用信息交换机制,为放贷机构提供了实时地观测客户与其他放贷机构执行合同的情况的机会。
C、正规信用信息交换机制,既可以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还有利于促进贷款市场良性竞争。
(3)正规信用信息交换机制的实证经验
A、提供的信息和数据
包括但不限于:过去13个月的交易总次数、最高信用额度、每个账龄档位的交易还款数百分比。账龄档位指相应时段内对应的发票付款状态,分为正常、30天内预期、31-60天预期、61-90天预期、超过90天预期。根据这些信息编制交易记录统计表,取名“还款指数”,详见下表:
还款指数表
还款指数 | 还款情况 |
100 | 预期按时还款 |
90 | 贴现还款 |
80 | 按时还款 |
70 | 预期15天 |
50 | 预期30天 |
40 | 预期60天 |
30 | 预期90天 |
20 | 预期120天 |
注:以上信息须来自不同的贷款机构的过去13个月至少四次交易记录。 |
上一篇:平台信用信息应用(八)
下一篇: 信用信息交换机制(二)